星期五, 12月 14, 2012

聆聽馬中珮教授”黑洞”專題演講後記

聆聽馬中珮教授”黑洞”專題演講後記


    身在現今矽谷電子界,我每天使用的量距單位是”微米”(micron,十的負六次方)。孜孜不倦的奈米研發工程人員,不眠不休的追求製造更細微的積體電路。夜闌人靜,舉頭望明月,或是,舉杯邀明月,我從不曾用科學的推論,看到嫦娥住的更遠的地方,以”光年”為單位的浩瀚宇宙。

    ”資訊交流協會”主辦的這次由馬中珮教授主講的集會,帶著科學,理論,研究,思考,想像,滿足了我的好奇,填塞了我腦袋用公分可量的黑洞。

    每個人都有自己拿手的話題,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說的有趣。”黑洞”對大多數人來說,是一個聽過的名詞,了解多是科幻小說,電影,漫畫。一談上方程式,愛因斯坦,光速,就可以摀著嘴打哈欠了。

    我的好奇,一開場,馬中珮教授就給了我答案。

    她用淺易能懂的漫畫,電動玩具,卡通術語,剛開始就引起了笑聲。難懂的術語,馬教授用普通人都能懂得比方:比方我們的銀河,就像一片披薩。比方望遠鏡看到哪裡的距離,就像是舊金山到洛杉磯的迪斯奈樂園。這種比喻,立刻激起了聽眾的想像力,也進入了一個好比離開地球的空間裡思考。

    馬中珮教授用流利的英語敘述,眼神中透露著清晰的思考,語氣終結的停頓之前,很親切的露出就像她照片上的笑容。這是一種對自己的敘述,表現的自負。整場演講,成功的讓每個觀眾都能瀏覽到她的神情,中間沒有斷句的呃,喔,你知道,然後...這些準備不齊,或者沒有把握,才會發生的贅字。

    我學到黑洞,星球,也像是人類,有生命,年輕,老邁,都有可循的道理。而浩瀚的天際,我們普通人仰天長看,馬教授的著眼點,卻是科學的,數不清的例子可以遵循。

    科學的分析事理,要用許多已經證實的科學,佐以推論,得到合理的結果。我拿小說來比的話,故事延承發展,即使是出乎意料,也是要合乎人性情感的轉
。我佩服的是,黑洞的理論,是沒有人到過,摸過,量過,是科學的推論,加上想像,而這種想像,合乎科學的所有道理。雖然有許許多多,人類還不能解釋的現象,可是,根據合理的科學想像,推論,記錄,馬教授能夠找到過去別人不能找到的黑洞。這不是偶然,而是苦心的研究。我從馬中珮的自信當中,我又得到了我另一個我想知道的答案,而且我相信,還有更多的黑洞,會不斷的被她發現!


    當一些迷思在研究當中被提出來的時候,比方說:如果我接近了黑洞,會怎麼辦?會發生什麼?這是很淺的一般人的問題。

    讓我折服的是,馬教授面對這種假設的迷思,也用假設來證明說服。比方說:如果太陽就是黑洞,根據科學理論,只要不接近它,即使在一里之外,就是兩個不同的世界。用假設證明假設,聽起來好像不可能,可是她的說法,完全是科學的,而且是合理的。

    當我心中的疑問得到解答的時候,我沒有期待的事情發生了。

    矽谷是工程人才匯集之處,懂得材料,物理的人才,比比皆是。當然也有先知前輩,對新知的疑問,不只好奇,也樂於挑戰。

    演講的最後,觀眾連番的提出疑問,與自己多方涉獵的見解。這種突如其來的臨場考驗,比起一般公司的工程討論,更天馬行空,更見知識隔空摩擦交會。

    馬中珮教授,用平實不油膩的口吻,輕易的化解了很難與很簡單的問題。這是我今天,大開眼界的一件事。

    這個世界,有數不清的黑洞。可是我今天,少了許多腦中的黑洞。感謝”資訊交流會”舉辦這個有意義,沒有煙酒,沒有商業,沒有長官,沒有迎送的活動。而我由衷的希望,年輕美麗又有智慧的馬中珮教授,能夠海闊天空,在不久的未來,為我們華人,再增添一個諾貝爾獎!


     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